202406-26 天文学家在宇宙大爆炸后4.6亿年星系中发现已知最早候选球状星团 NEW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称,天文学家通过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大爆炸后4.6亿年形成的一个星系中观测到的球状星团,可能是迄今已知最早的球状星团候选。这一研究进展,或会揭示早期宇宙中星系如何形成。该论文介绍,研究年轻星系为了解再电离时期(大爆炸后约37.9万年开始的一个主要相变过程)星系特性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窗口,但遥远的星系很难观测到。本次研究的星团Messier15的新哈勃图像。这是银河系周围一个球状星团的图像,论文作者认为他们在宇宙宝石弧中... Read More >
202406-26 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诡异的家伙:不是任何已知天体 NEW 快科技6月25日消息,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最近,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首次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诡异天体,它不是恒星、黑洞,也不是星系,性质和任何已知的天体都完全不同。在银河系中心有一个中央分子区(CMZ),存在着极高密度的恒星等天体,以及各种气体,当然少不了超大质量黑洞Sgr A*。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得到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新的辐射源,编号为G0.02467-0.0727。这个神秘的天体正不断喷发出冷冷的尘埃,以及时速高达18... Read More >
202406-26 NASA警告:未来14年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72% NEW 快科技6月25日消息,NASA 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未来的14年内,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72%。这个概率有多离谱呢?有着“毁灭之神”称号的99942号小行星“毁神星”将在2029年4月14日距离地球最近,不过区区3.2万公里,不到地月平均距离的十分之一,但即便如此撞击概率也只有1.6%。不过,科学家尚未真正观测到有着72%撞击概率的小行星,只是根据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进行了五次假设演习,探讨了外来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可能性,... Read More >
202406-25 研究发现中子星内或存在奇特超致密物质 天文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子星的内部可能含有一种密度超高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在宇宙其它地方是找不到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6月20日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超新星残骸3C 58的中心含有一颗被称为PSR J0205+6449的旋转中子星。天文学家对这颗中子星和其他类似的中子星进行了研究,以探索这些密度非常高的天体内部物质的特性。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天文学家藉由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太空总署的XMM-牛顿卫星发现,中子星的内部可能含有一种在宇宙其它地方找不到的超致密... Read More >
202406-25 重力波来源不只致密天体碰撞,也可能是科幻曲速引擎失效 曲速引擎目前是仅存于科幻小说的先进太空推进系统,但一群来自英国、德国的科学家最近研究曲速引擎背后科学原理,推测曲速引擎失效后或许会引起可被人类侦测到的重力波。 以光速前往距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恒星系统尚需4年光景,更谈不上目前人类太空推进技术远不及光速,离开太阳系这个远大抱负因该直存于想象中。受爱因斯坦启发,物理学家米给尔·阿库别瑞(Miguel Alcubierre)在1994年首次对曲速引擎(Warp Drive)进行数学建模,根据他的说法,曲速引擎是种由负能量(N... Read More >
202406-25 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陨石坑?41亿年前,月球遭到过严重轰炸 一种广泛的观点是认为月球上的陨石坑的形成是因为月球表面被天体撞击形成的。这些陨石坑中比较著名的有厄勒夫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和莫斯科维奇环形山等等,当然最大的当数贝利环形山,其直径更是达到295公里,它们直径超过1000米的共有3300多个,然而这些陨石坑瑞典著名的是数量众多。为什么说月球上的陨石坑数量众多呢?为什么月球的背面会比月球的正面更多这些陨石坑又为何如此之大,而且这些陨石坑是否都是月球早期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去了解下月球的陨石坑是怎么形成的... Read More >
202406-25 宇宙开始产“树莓”了?其实是新发现的超新星遗迹! 宇宙开始产“树莓”了?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超新星遗迹(SNR)候选者——昵称为“树莓”,是在银河系的盾牌座-半人马臂的近侧被发现的。超新星残骸(SNR)是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弥漫性膨胀结构。它们包含从爆炸中喷射出来的膨胀物质,以及被爆炸恒星冲击波扫过的其他星际物质。研究超新星遗迹很有必要,因为它们在星系演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散了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重元素、提供了加热星际介质所需的能量。超新星遗迹还被认为是银河宇宙射线加速的原因。新发现的银河系SNR候选者名为G308.73+... Read More >
202406-25 强磁风助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生长 包括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望远镜,发现了一种由磁场产生的强大旋转风。他们认为,这种强风正是帮助位于ESO320-G030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生长的重要力量。而且,黑洞的生长和“婴儿”恒星的生长都涉及类似过程。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旋转磁风促进超大质量黑洞生长。图片来源: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官网包括银河系在内,大多数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黑洞是如何生长到数百... Read More >
202406-25 难以解释的质量洞:在“宇宙黎明”看到了一个成熟的类星体 大家好,我是超自然现象探索官,感谢您的观看,希望能得到您的一个"关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处于宇宙发展非常年轻阶段的星系——“宇宙黎明”。来自名为 J1120+0641 的星系的光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几乎与宇宙演化至今所需的时间一样长。测量结果显示,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当时的质量可能超过十亿个太阳质量,这让天体物理学家感到困惑。宇宙历史的前十亿年对科学提出了挑战,因为星系中心已知最早的黑洞质量惊人。它们是如何变得如此庞大、如此迅速的?新的观察结果... Read More >
202406-25 听宇宙的涟漪,这是一种新的探索思路吗? 太空时间内首个重力波探测器‘LISA’将捕捉线索“截止到现在我们观察喜剧好像是看静态电影一样,利用LISA捕捉太空时间线索,好像加入了游戏转换器,动态图片有了声音”第一次引力波探测艺术作品展示了LISA的激光武器,因为它检测到了所谓的引力波的涟漪(图片来源:ESA)人类的第一个基于太空的引力波探测器已经获得批准。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任务由三艘航天器组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引力波探测器,是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之间的合作,它将于2030年代中期推出。1月25日,... Read More >
202406-25 韦布望远镜发现最早球状星团,位于大爆炸后4.6亿年的“宇宙宝石弧”星系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据《自然》2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瑞典科学家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大爆炸后4.6亿年的一个星系中发现了球状星团。这可能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圆球状星团,这一发现有助人们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周围一个球状星团。研究团队认为他们在“宇宙宝石弧”星系中看到的星团也将变成这样。图片来源:《自然》网站研究年轻星系为了解再电离时期(大爆炸后约37.9万年开始的一个主要相变过程)星系特性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窗口,但是这些星系太... Read More >
202406-25 定居月球能实现吗?能找到居住的需的水、氧气、燃料吗? 随着嫦娥六号返回地球,携带着从月球收集的珍贵样本,关于月球居住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此次发现的熔岩管洞穴和水冰的存在,为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住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熔岩管洞穴的发现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保护居住者免受宇宙辐射和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这种天然避难所的利用,将大大降低建设月球基地的技术难度和成本。这些天然结构不仅坚固,还能提供天然的隔热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水冰的存在则为月球基地提供了生命支持系统所需的关键资源。水不仅是生命的基础,... Read More >
202406-24 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可能找到了一个无尽的能量来源 距离地球约26,000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称为人马座A*的超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提出,围绕银河系中心黑洞旋转的一群特殊的恒星,可能通过在不断捕获和摧毁暗物质粒子而变得“不朽”。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恒星演化,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恒星在极其接近黑洞的轨道上运行,有的轨道距离黑洞仅几光时到几光天,与我们太阳系的尺度相当。他们的引力捕获的暗物质粒子,可能经常在恒星内部相互碰撞并“湮灭”,转化为普通粒子的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斯德哥尔摩大学粒子... Read More >
202406-24 一生难得一见的最罕见天文事件:“毁灭之神”飞掠地球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浩渺的宇宙中一粒微尘都算不上,但当我们足够幸运的时候,可以目睹一些最为罕见的天文事件,比如有着“毁灭之神”称号的99942号小行星“毁神星”(又名阿波菲斯Apophis)即将与地球擦肩而过。毁神星第一次被发现是在2004年,当时的风险评估只有二级,也就是对地球风险较低,但去年12月提高到了四级,因为它在2029年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1.6%。北京时间2029年4月14日4时49分,毁神星将达到距离地球的最近值,只有区区3.2万公里,比很多卫星轨道都要低,东半球... Read More >